一、刺激方式
利用視覺、聽覺、體感覺刺激,會得到不同的振幅分布情形。以視覺刺激誘發,其P300 振幅大於聽覺誘發方式,且中心部分及額葉部分的振幅高於頂葉部分(Stockard,Hughes,& Sharbrough,1979);以體感覺刺激誘發的P300振幅分布又異於聽覺及視覺誘發方式(Mervaala, Paakkonen, & Paranen,1988;Michalewski,Prasher, & Starr,1986); 且不同的聽覺刺激方式得到的振幅的大小及分布也不同(Johnson,1989;Barrett,Nishige,& Shibasaki,1987)。
二、刺激的或然率(probability)
Donchin的研究發現當把目標刺激(target stimuli)發生的或然率由 0.1 、0.2 到0.9 時,結果目標刺激發生的或然率越小,則P300的振幅越大(Dochin, 1981)。
三、年齡因素
P300 與年齡的相關研究報告很多(余伍洋、楊寬弘、陳明招,1990; Goodin,1978; Polish,1996;Walhovd, &Fjell,2002),大多認為在14 ~ 16歲的年輕人,其P300潛時隨著年齡增加而呈線性關係減少,16歲以上者,其P300潛時隨年齡增加而呈線性關係增加。在振幅方面,6 ~ 16 歲的年輕人,其 P300 振幅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,16 歲以上者,其P300振幅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小。
四、性別因素
男女之間的P300對比的研究,一般認為女性的波幅稍大,潛時稍短於男性(Hirayasu,Samura,Ohta,&Ogura,2000;Mullis,Holcomb, Diner, & Dykman,1985)。
五、其他
當受測者對刺激標物的偵測困難度增加時,P300潛時會增加,振幅會降低(Ford,Roth, & Kopell, 1976; Fitzgerald, & Picton, 1983)。當以一個未預知的新異刺激信號施測時(novelty stumuli),此先預知的標的刺激(target stimuli) 施測時,所得的P300出現的時間較早,振幅較大; 當刺激標的愈不可預測時,則P300振幅愈大(Duncan-Johson, & Dochin, 1977; Fitzgerald, & Picton,1981)。其他會影響P300變化的因素,如使用藥物、溫度、習慣性、用餐前後、女性月經周期等。
(節錄自 應用資料挖掘技術於長程聽覺誘發波 P300 與智商關係之研究, 孫光天 & 李國生, 2004)